幼儿常用护理知识

一、测体温——体温表有玻璃制成,里装有水银粒,水银遇热上升的刻度就是体温度数。
        测温前先看体温计的水银线是否在摄氏35度以下,如果超过35度,可用一只手捏住没有水银的一头,向下向外轻轻将水银甩到35度以下。
        测温时先擦去腋窝下的汗,然后把体温表的水银端放在小儿腋窝中间,让小儿屈臂,大人扶着他的胳膊以夹紧体温表,5分钟取出。
二、物理降温法:
        病儿体温升至39度以上,就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降温措施有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两种。6个月以下乳儿应多采用物理降温法,因为这种降温方法更为安全。
1、头部冷敷——将小毛巾折叠数层,放在冷水中浸湿,拧成半干以不滴水为度,敷在前额,每5—10分钟换一次。也可以用热水袋灌进凉水或小的冰块,做成冰枕,枕在头后。或者将湿毛巾放在腋窝、肘窝、腘窝、腹股沟等处。若冷敷时小儿发生寒战、面色发灰,应停止冷敷。
2、酒精擦拭——酒精易于挥发,能较快地师体内热量放散。可将70%酒精或白酒加水一倍,用小毛巾浸泡后擦腋下、肘部、颈部两侧、腘窝等。
三、热敷法——适用于发热初期时,有消炎消肿作用。
       可用一半开水、一多半凉水(水温略低于50度)灌入热水袋至三分之二左右,慢慢放平热水袋,使水流至袋口将气排出,拧紧盖子,倒提检试温度,以不烫为宜,并用毛巾裹好,放在需要热敷的部位。
四、滴鼻药水——让小儿仰卧,肩下垫上枕头,使头后仰,鼻孔向上,或者坐在椅子上,背靠椅背,头尽量后仰。这样可避免药液通过鼻咽部流到口腔,或仅滴在鼻孔外口。右手持药瓶,在距鼻孔2—3厘米处将药液滴入鼻孔,每侧2—3滴,轻轻按压鼻翼(外鼻两侧突出的部分),使药液均匀接触鼻腔粘膜,并进入鼻道,以发挥疗效。滴药后保持原姿势3—5分钟。
五、滴耳药水——若药水存放在冰箱内,用前要在室温下放置片刻再用。
      让小儿侧卧,使患耳向上。如果外耳道有脓液,可先用棉棒将脓液擦净,再滴药。左手牵拉耳壳,使外耳道变直。右手持药瓶将药水从耳道后壁滴入2—3滴药液,轻轻压揉耳屏,使药液充分进入耳道深处。滴药后保持原姿势5—10分钟。
六、简易通便法:
A、肥皂条通便法——将普通肥皂削成圆锥形,蘸少许 温水,慢慢塞入肛门,利用肥皂的机械刺激,引起排便。
B、开塞露通便法——开塞露内装甘油。使用前将管端封口处平行剪开,挤出少许液体润滑管口,插入肛门,用力挤压塑料壳后端使药液摄入肛门内。让小儿尽量憋一会,再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