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抓成拳,促课程有效实施

        课程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部分,是办好高品质幼儿园的抓手,我园在课程管理和实施中做了有益的探索。我们认为对课程的管理就是:“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解决的是目标和内容的问题,而“怎么教?”则是方法和途径的问题。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何研读教材?如何把握目标?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教的更轻松?更有效?我们通过做好“五抓",形成拳头,以研促教,来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
       一、抓二次备课不放手
        1.课
程园本化教材有许多,如何选择适宜的教材并有效地实施,是我们一直在做的,通过几年的摸索、实践,结合我们的地域特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融合各教材内容,形成了脉络清晰,结构合理,具有本园特色的园本课程。
        在每月初,教研组长带领本级部老师根据预设的园本课程,进行集体教研,讨论在环境创设、区域活动、家长配合方面,可进行哪些内容?从而制定出适合各级部开展的主题活动方案。在每月的主题结束后,各教研组会集中研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交流调整意见,增减原有课程内容,补充有价值的教学活动,进一步完善园本课程。
        2.集体备课研教材
        为更好的理解课程、把握教材,我们每周进行集体备课活动,对要进行的教育活动进行讨论,抓住活动的重、难点,一起讨论解决重难点的方法,新教师能根据集体备课的内容组织活动。老教师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允许根据活动的开展,生成新的活动,"如活动《换牙我不怕》,金鑫老师在去年的基础上,生成了健康活动《换牙》,设计了牙医家长进课堂环节,通过幼儿和牙医的互动,轻松的解决了活动的重难点,教学效果明显好于去年。教案形成后提前一周上交,由教研主任对教师书写的教案进行把关,对年轻教师主要看活动目标的制定、活动环节的设计是否适宜,对骨干教师主要看活动的反思是否到位,通过分层次的指导,增强教师对教育活动的把握能力。
       二、抓四项计划不放手
        1.学期计划
        在学期初,教研主任根据园务计划和市教研室的计划,制定学期计划。在学期计划里,详细明确了园本课程的构建,各级部要开展的主题,主题实施的顺序和方法。明确了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小班每周五节教育活动,中班每周七节教育活动,大班10节教育活动,平衡各领域的内容,交替进行。
        2.月计划
        在每月主题解析后,教研室根据园长制定的月主题计划,制定教研室的月主题计划。在月计划里重点关注主题的开展,同一个主题,因老师的创造性思维不同,收集的材料不同,幼儿的表征不同。如在主题活动《奇妙的天和地》中,天上有什么,大一班呈现的是折纸飞机和幼儿的想象画《天上有什么》,大二班呈现的是折纸《大雁》,地上有什么,大一班是亲子画《快乐小地球》,大二班是古诗《一望二三里》。每月我们组织老师进行环境观摩,相互交流、学习,促动老师创造性地开展下一个主题活动。有一句话说的好: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主题对教师和幼儿的成长来说有多方面的价值,重要的是高品质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是双向互动的探索过程。
        3.周计划
        班级老师要提前一周制定好下一周的计划,包括幼儿发展目标,生活活动、户外活动、区域活动、教育活动、家长工作、环境创设等。各类型的活动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又是不断转化和过渡的,只有一日活动的目标、内容、手段有机融为一体,体现四结合:“动静结合、室内户外结合、集体自由结合、游戏学习结合”使幼儿的一日活动达到“愉快、充实、自主、有序”。
        4.日计划
        教师提前一周备好一日活动中的教育活动和区域活动的教案,我园要求教育活动教案的活动标题要明确,统一,如音乐:《小雪花》是歌曲、音乐游戏还是律动,要标注清楚,活动目标表述要适宜具体,从幼儿的角度分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阐述,力求在满足全体幼儿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具有挑战性;备课环节具体清晰,层次性强,上课日期标注清楚。区域活动的教案中,每天一个重点指导的区域,针对开展的区域制定出活动目标、提供的材料、游戏过程的指导。对工作5年以下的年轻教师要求手写教案并且是详案,工作5年以上的教师可以打印教案,在原有教案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备课。    
        三、抓园本教研不放手
        园本教研是“立足于本园的”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有效地开展园本教研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而且是推进幼儿园发展的重要策略。为此,我们积极开展园本教研活动,主要解决全园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如在《动物过冬》这一主题中的一节科学活动《**朵雪花》,因为后面附了《**朵雪花》的故事,结果被教师上成了语言课了,于是我们就针对正确把握领域内容和活动目标进行了研讨,在研讨后教师又重新组织活动,帮助教师准确把握知识点,理解目标和过程的关系,更好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
        1.听课
        我园在“把办公桌搬到现场”的工作思想指导下,开展了推门听课活动,即,对照周计划推门就听,园长每周听1—2节教育活动,教研主任每周听2—3节教育活动,教研组长听本级部老师2节活动,老师互相听课1节。通过这种普遍听课的方式督促老师认真备课,落实好周计划,同时也了解老师在实施教育活动时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
        2.研课
       (1)一课三研活动,是针对同一活动内容,由不同的教师多次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先由年轻教师上“靶子课”,然后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后再由年轻老师上“实践课”。通过这种教研方式,促进教师教育行为的跟进,加快1-2年的年轻教师的成长步伐。
        如:我们对活动《兔子先生去散步》进行了一课三研,在一研时,三位教师一起分析活动,设计出教案,由刚入门一年的教师执教,在活动后,针对教师的活动,我们主要从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和师幼互动两方面进行研讨,在研讨时我们发现年轻教师的提问往往不具有启发性和扩散性,幼儿的回答常常“是”或“不是”,再就是提问不具体,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不易回答。在师幼互动方面,对有些幼儿的回答不敢接,忽视幼儿的回答,鼓励幼儿的方式单一只是“你真棒”“你真聪明”这样一些干巴巴的表扬。研讨时针对年轻教师在活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在活动后形成新的教案。
        二研由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看骨干教师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用一些启发性的,具有扩散思维的问题来引导幼儿大胆表达的,在回应幼儿方面用了哪些艺术语言,通过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年轻教师可以更好地来对比自己的教育行为。在二研后,针对大家的评析,再次形成新的教案。
三研由另一位年轻教师进行实践课,在活动中看年轻教师是否能把骨干教师的好的教育方法,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通过一课三研这种教研方式,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且也提高了幼儿园的教研活动质量。
       (2)同课异构活动,是对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把握、理解,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由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同,采用的教学策略不同,产生教学效果就不同。我们主要针对工作3-4年的老师,她们各自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例如教育活动《我爸爸和我》,我们进行了同课异构活动,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有的老师就能很好的理解教材所表达的父子之间之间浓浓的亲情,在活动中利用良好的师幼互动,带领幼儿理解,并表达,听课的人都被感动的哭了。而有的老师则深不下去,尽管也采用了启发性的提问,“学一学”的方式,感觉幼儿没有很好理解故事内容,整个活动很平淡。这节教育活动也在我园举办的北京银座东方素质教育与活动区活动”现场会上进行了展示,当爸爸和孩子相拥的那一刻,全场都被感动和震撼了。
       “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为教师提供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可以相互的取长补短以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
       (3)连环跟进式活动
        为了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我们开展了师徒结对活动。学期初结成对子后,师傅针对一个领域对徒弟的教案给与指导,徒弟根据师傅的指导意见进行教育活动,活动后师傅根据徒弟的上课情况给与评析。
在学期末,要对徒弟进行连环跟进式听课,**次上课,由徒弟自己单独备课,活动后师傅和徒弟一起根据评课建议进行调整,由徒弟再进行一次活动,通过连环跟进式听课,教师听取意见后能及时改正,充分吸收好的教育方法,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活动能力,有效解决了以往教师对评课建议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3.模课
        每次外出学习的老师,在回来后会把优质的教育活动进行情景再现,让大家感受优质活动的内涵;收到优秀教育活动的光盘后,我们先组织教师观摩光盘,然后自己选择内容,模仿上课模式、语言提问、互动技巧等,从而了解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和把握是否到位,促进了教师对课程的把握能力。
教育活动《抱抱》,就是外出学习的一节教育活动,我们经过二级培训和“模课”后,在家长开放日中进行了展示,在活动中,孩子通过与同伴抱抱、与父母抱抱,充分体验到了爱与被爱的情感过程。这节教育活动我园的金鑫老师又在胶州市千名教师大比武展示课活动中展示;《亲爱的小鱼》这节活动刘彩英主任在市公开课中展示,华晴晴老师又选用了这节教育活动参加市新秀教师评选活动;《家是什么》华晴晴老师在市研究课中展示,收到了好的教育效果,得到与会人员的好评。这些老师的模课是成功的,原因在于她们在活动前进行了认真地准备,他们反复地观看并揣摩,他们不仅仅模的是活动的形式,重要的是她们理解了活动的内涵,能把一些优秀的教学经验,迁移到自己的教学中,更新了自己的教育观念。
        四、抓主题环境不放手
        在每一个主题实施前,对将要进行的环境进行预设,并随着主题开展的深入,将孩子在活动中一些表征的作品,在主题墙上呈现。
孩子在主题活动开展中带来资料,放到单元互动墙中供幼儿讨论,如:在小班主题《天冷我不怕》中,孩子收集来的取暖用具的图片,《有个家真好》中收集的《我的一家》的照片,大班《我和我周围的人》收集的各行各业的人的图片,放到互动墙中,幼儿和同伴讲一讲。在主题活动结束后,把孩子在活动中讨论、讲述的照片、孩子的收获、观察记录表,在班级门口的展板上进行展示,这样家长对活动的开展情况有了了解。家长看到了他们带来的材料,促进了孩子的发展,就非常愿意配合课程的实施,只要是活动需要,都积极的带材料。
        五、抓区域活动不放手
        1.区域活动和课程相结合
        区域活动是介于游戏和学习活动之间的活动,是实施课程的重要途径,在区域活动里可以进行个别指导,这也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五个途径中的差异教育。
        区域活动与课程紧密结合,作为课程的延伸,起到辅助巩固课程实施的作用。但并不是每个区域的活动都要和课程相结合,可视情况而定。在中班进行完《停车场》这节活动后,老师把各种玩具车模型投放到建筑区,引导幼儿在建构区搭建停车场,并参照玩具车模型拼摆一些汽车,通过建构区的搭建活动,有关停车场的内容在活动中得到巩固和延伸,幼儿的搭建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2.在材料的投放上我们巧妙利用废旧材料
        我园教师积极发动家长共同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如,废旧的纸盒、塑料瓶、易拉罐、旧挂历等,节省资源的同时还加强了家园互动,家长带来的材料老师投放到活动区中,经过幼儿的创作后,幼儿在和同伴、老师分享后,我们及时把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家长在接送孩子的过程中,孩子会讲给家长听。在今年的万圣节活动中,教师提前告知家长准备废旧材料,在活动当天对幼儿进行装扮。结果,活动当天有3个小朋友的家长没有准备材料,看见其他孩子被装扮的千姿百态并兴高采烈的表演,而自己家的孩子坐在椅子上满眼羡慕地看着其他孩子的装扮,这时对家长的触动是**大的,家长着急的跟老师说:“老师,有没有东西给孩子装扮一下,要不帮我们借一借吧,以后一定不会忘了”。家长通过这种亲身的体验感受到了带与不带材料对孩子活动的影响,当老师再需要家长配合工作时,家长都能积极的配合。
        3.共同商讨活动区规则
        活动区活需要一定的游戏规则。我们的做法是小班以下班级由老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适宜的活动区规则,中大班则是老师和孩子共同商讨活动区规则。通过规则的建立,规范幼儿的行为。
        4.活动区活动的组织
        活动区活动的组织包括制定计划、操作活动、整理收拾、回忆分享四个环节。每学期,我们都组织区域活动观摩,在观摩时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在观摩后并针对整个观摩活动进行评析和反馈。
        总之,通过课程的实施,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程—教材—环境的一体化完备”、“幼儿—教师—家长的一体化发展”,领会了“张扬儿童个性,扩散儿童思维,规范儿童行为”这一核心教育价值观的内涵所在。课程的有效实施促进了我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增强了老师对课程的驾驭能力;家长们也因看到了孩子的发展而欣喜,对我们的工作更加的认可和支持。相信,随着我园课程的深入实施,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