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美术教育发展的特点

        当今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大特点就是科技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幼儿美术作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之中。对于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在新的形势下,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注重以人为本,以幼儿的学习为中心
       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常是为了让孩子会画一些简单的形象,会做几样手工等等,它是一种注重知识技能学习与训练的“标准化”。在这种几乎以教师的教育为中心,孩子以单纯、机械模仿为重而学的教育模式中,孩子们所表现出的几乎只是顺从,其作品往往是机械的、千人一面的,缺乏激情,缺乏应用的艺术灵性和生机。然而幼儿的绘画生命只有在主动与自由中才能获得充分发展。所以在新形势下,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强调以人为本,以幼儿学习为中心,充分尊重幼儿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幼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的任务则是引导幼儿自己思考,自己感受,自己发现,教育的价值不是单纯的教幼儿学习知识,而在于激发其兴趣,形成其独立自主的个性。教师在辅导孩子画画时,应只提大的目标,大的设想,不作具体的画法和要求。在指导上只点拨启发,在画法上完全放开。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了这样的教课环境,孩子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或更离谱的想法都会涌现出来。这样,我们的目标已经达到,
       至于画成什么样的结果已不太重要了。老师的作用只是通过引导、启发,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学生,发现他们的不同之处,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设想,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尊重以幼儿学习为中心,做到以人为本。认识到这一点,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评价一次美术活动的成功与否:只要幼儿涂画大胆,想象丰富,构图奇特,自己满足,就发挥了美术活动的教育功能。
二、 幼儿美术教育是游戏的过程,不是训练的过程
       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是一种“训练性”的教育,强调对物体反复模拟,通过艰苦的学习和训练获得一定的技艺。这种美术教育从成人的视角出发,把孩子们纯粹快乐的艺术获得变成艰苦的学习和工作。画画与学画是不一样的,画画是快乐的,学画是枯燥的。特别是教绘画技法的,更使孩子们胆怯,“怎样画”束缚了孩子的想象,抑制了孩子的创造能力,这也是孩子只想画画不想学画的原因所在。
       而事实上,幼儿把绘画也是当作游戏,让幼儿绘画就是让幼儿游戏,一种玩色游戏,一种涂鸦游戏。幼儿画画时往往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没有多少技巧也毫不做作,非常自然,他们边画边唱,边画边说,自愿自主,趣味横生,旁若无人,非常快乐。因此在幼儿眼中绘画是玩,是游戏,不要和绘画专业扯到一块,他们离这个要求还相差甚远。因为,幼儿的画缺少理性,缺少思想性,缺少整体性,缺少艺术性,缺少审美性,缺少艺术**突出的基本特征。幼儿的画虽然有艺术性,但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因此,我们要改变过去“要我画”为“我要画”,释放幼儿“玩”的天性,还美术教育的真谛!
三、 幼儿美术教育是创造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模仿
       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重视美术技巧与技能的训练,是“模仿性”的教育。它强调幼儿对现有事物的模仿与再现。以往,教师总会为幼儿能形象逼真的模仿范画,常为幼儿画得像而高兴,但幼儿其实仅仅是眼里有教师的示范,耳边有,心中无。在生活中经常见到有些幼儿一旦离开教师的示范和讲解,便不知所画,导致许多幼儿只会画教师教过的示范过的事物。儿童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是具体的鲜活的,我们的美术教育是鼓励幼儿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大胆自由、创造性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幼儿绘画时,想法与表现是两回事。孩子有些很好的想法,但往往缺少恰当地表现,画面不能体现孩子想法的初衷。有时想像很丰富的孩子,由于想法太多或年龄小,经验上的不足等原因,孩子还不能整体地有序地安排画面,结果把画弄得一团糟,**终宣告失败。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个孩子就不行,就没有想像力。鉴于此,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幼儿画画是想出来的重要,画出来的不重要。画的过程重要,结果不重要。孩子的画,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个表面,好的教师能穿透表面看到后面的**精彩的部分或隐藏很深还没有闪光的“闪光点”。不好的老师看到的只是一幅平常的画,其他的什么也看不见。孩子的画,画得自由,就是教师的成功。
       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观察、模仿只是基础,创造才是**终目的。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老人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们的美术教育不是要培养一批又一批的绘画工匠,而是要培养又强大创造力的艺术品质和素质。

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一下三方面入手:
       **,环境会说话。幼儿的艺术行为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将幼儿置身于美的氛围,使他们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对他们进行美的创造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操作区,为幼儿提供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以满足幼儿创造的需要。在活动室一角设立“欣赏角”,悬挂幼儿绘画作品以及适合幼儿欣赏的优秀的艺术作品。同时,充分利用活动室空间,结合主题布置艺术气息浓厚的墙饰。第二,教师为幼儿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是幼儿进行美术创造的源泉。例如,在画春天时,组织幼儿进行春游,让幼儿回到大自然的怀抱,看到红花绿草,对春天积累一定的情感经验,进行美术创造时才有据可依。第三,教师要正确对待幼儿的美术活动过程和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发现教师总是在建议孩子这里可以怎么画,那里添画点什么,实际上是把老师的意愿给孩子,打搅了幼儿的创造过程。面对孩子画上的不足,不是教师发现什么就指导什么,更不是指出画上的所有“毛病”。正确的指导应是,看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的
       
        发展状况与接受辅导的限度,同一个问题出现在两个小朋友身上,不一定用相同的方法去解决。对具备接受能力的应马上指出,对基本造型因素构思构图还没解决的孩子,要等到以后去解决。如教师心太急,不该说的提前说了,不光起不到指导作用,反而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画怎么这么多缺点,影响了孩子的情绪,失掉了画画的信心。同时,范画的应用也要适当。提供过多,在一定程度上会束缚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在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时,我们不要让“像”或“似”来评价,不要从成人的角度评价,可采取小朋友之间互相评价。让愿意让大家分享快乐的小朋友为大家讲解自己的画,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对自己的创作世界进行说明,鼓励孩子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创意。表扬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在老师的眼睛里都是成功的作品。
四、 幼儿美术教育是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综合性”教育,不是孤立的
       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受分科教学的影响,过于注重美术独立的体系。常将美术教育与其他艺术形式截然分开。有事甚至将美术几大块内容(如绘画、欣赏、泥工、剪纸等活动)也分割开来。在新形势下,幼儿美术教育则从培养幼儿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入手,在保持美术艺术课程独立的前提下,将音乐、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从整体上加以同构,使幼儿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获得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幼儿综合整体的审美结构。
       因此,我们在实施美术教育活动时,要注重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提高幼儿的审美感受。例如学画学雪花时,听一段《雪绒花》的乐曲,让幼儿从音乐中感受到漫天飞舞的意境。康定斯基曾说:绘画是一种视觉的音乐。美术与音乐是有着其内在联系,是相通的。绘画也有节奏感,不论是线还是色彩,一幅好的绘画作品我们能感受到优美和旋律。一首优美的音乐曲子同样也可以让我们联想到美丽的画面。让孩子在画画时,能够感受到线型的优美,那么会让他的绘画变的轻松享受,而不是在完成作业。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文学手法的有机渗透。例如,在画妈妈时,听一段《我的好妈妈》的诗歌,说一说自己的妈妈,有助于帮助幼儿在大脑里建立一个妈妈的具体形象。
       总之,对于艺术的学习不应仅仅停留在单一感官上,应帮助幼儿打开多种通道,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这样,其心灵才会产生震撼,作品才会丰富和深刻。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对教育又更多更新的理念和认识,在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相信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会取得长远的发展和更大的进步!

发表评论